地名由来

 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。

历史文化

  6000多年前,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,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、运河文化、红色文化等。大汶口文化遗址18处,龙山文化遗址45处,龙山文化古城址9座,占山东省龙山文化古城数量的一半。明清两代,被誉为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腑”“江北一都会”。


  清康熙、乾隆皇帝11次下江南,曾亲临聊城。临清钞关课税收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。《水浒传》《金瓶梅》《聊斋志异》《老残游记》著名典籍中描述的许多故事发生在聊城。


  商朝有名相伊尹,战国时期有著名军事家孙膑,唐初有名相马周、哲学家吕才,宋代有医学家成无已,明代有文学家谢榛,清代有开国状元傅以渐、“义学正”武训,抗日时期有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。


  聊城还有国画大师李苦禅、国学泰斗傅斯年与季羡林,聊城还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故乡。聊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,观城一带有“红色濮范观,边区小延安”美誉。交通优势明显,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,资源丰富。市境拥有全国大的城市湖泊——东昌湖。

经济

  2020年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6.84亿元,比上年增长2.8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333.26亿元,增长2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795.59亿元,增长2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87.99亿元,增长2.6%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4.4:34.3:51.3。[28]


  经山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,2019年,聊城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为2259.82亿元,比上年增长3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317.60亿元,增长1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806.88亿元,增长4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35.34亿元,增长4.2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14.4:36.9:48.7调整为14.1:35.7:50.2。


 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,省统计局对2018年我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。修订后的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163.34亿元,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0.92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8.10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4.32亿元。


  固定资产投资


  2018年,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.3%。三次产业投资构调整为4.3:47.9:47.8,服务业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15.1%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0.8%,占全部投资比重为22.5%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.1%,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8.7%。


  财税收支


  2018年,聊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.27亿元,比上年增长4.2%。其中税收收入145.21亿元、增长8.1%,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4.7%、比上年提高2.7%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9.21亿元,增长7.5%。


  人民生活


  2018年,聊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6元,比上年增长8.1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28元,增长8.0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92元,增长8.7%;农民人均消费支出9853元,增长9.5%。


  2018年,聊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.4%,涨幅较上年扩大0.9%。其中,服务价格上涨3%、消费品价格上涨2%。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。其中,食品烟酒类上涨2%,衣着类上涨1.2%,居住类上涨2.4%,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6%,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.2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4.8%,医疗保健类上涨4.5%,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.1%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.9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3.5%。